新闻动态Position

你的位置:分分一分快3稳赚大技巧 > 新闻动态 > 清太宗和顺治帝为什么要扶持三藩,给康熙留下三藩之乱的大难题?

清太宗和顺治帝为什么要扶持三藩,给康熙留下三藩之乱的大难题?

发布日期:2025-07-06 07:11    点击次数:178

三藩之所以可以一步步坐大,跟清朝初期起伏不定的皇权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清太宗皇太极时期,三顺王是他笼络明朝降将树立的榜样

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正式称帝,并且改后金国号为大清,这也意味着中央集权的大清政权正式建立,不再是之前八家分权的时代,而是皇太极的一家集权,皇权正式出现。

皇太极还将明朝降将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三人封为三顺王,给予他们皇族待遇,允许他们保持所带领军队的独立性,这可以视为最早的三藩,此举就是要让明朝一方的文臣武将看看,大清是善待降将的,快点“弃暗投明”过来为我所用。

而且皇太极还有一个隐晦用意,因为他是一家集权,势必要影响其他八旗旗主的利益,虽然他靠着高超的手段将其一一摆平,但是内部矛盾已经埋下,指不定多会就会爆发,所以就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独立于八旗体制以外的三顺王,自然就是一支很重要,也很值得拉拢的势力,所以皇太极对他们有知遇之恩,他们对皇太极也是俯首听命,必要时刻这就是一股很好的外援力量。

虽然到最后皇太极也没用上,但是有着这支武装力量的加成,也是皇太极可以顺利集权的一个因素,虽然并不关键,但的确可以起到震慑作用,其他旗主想反皇太极的时候,要考虑皇太极亲领的两黄旗,皇太极长子豪格亲领的正蓝旗,还有三顺王的军队,根本没有什么胜算,最后只能老老实实接受皇太极的改造。

可以说这时候三顺王就是皇太极的皇权触角,所以无论从哪方面考虑,皇太极都要保持他们自身的独立性。

二、摄政王多尔衮时期短暂削过一藩

1644年明朝灭亡以后,实际掌握清朝大权的摄政王多尔衮带领清军入关,清朝开始成为全国性政权。

为了进一步笼络人心,明朝崇祯帝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多尔衮直接封吴三桂为平西王,以示重用之意,这时期可以说是四藩。

随着战事推进的出奇顺利,李自成的大顺和张献忠的大西先后被快速击溃,南方看似强大的南明弘光政权也是不堪一击,因此多尔衮应该在当时就有了削藩的想法。

只不过之后多尔衮搞砸了,激起了南方的大规模反抗,因为清军数量太少,对于南方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多尔衮大手一挥,下令吴三桂和三顺王南下,要用前明降将去平定南明的永历政权。

三顺王也被改封为定南王、靖南王、平南王,看得出来,以多尔衮为首的统治集团是非常寄希望四藩可以替清廷快速平定南方。

顺治六年(1649年)十一月,率领军队南下的靖南王耿仲明,因为部下私自藏匿逃人事发,触犯了残酷的逃人法,按罪当斩,惊慌的耿仲明又想起摄政王多尔衮不如清太宗皇太极宽仁,因此惊惧之下竟然自杀了。

没错,一位王爷竟然因为逃人法吓得自杀了,虽然多尔衮当时决定宽大处理,但耿仲明都不等一等,都不看一看清廷态度就自杀了,由此可见多尔衮当时对四藩的态度很一般。甚至另一说是总督张存仁收到清廷密令,设计逼迫耿仲明自杀的。

耿仲明死后,多尔衮借题发挥,说他是畏罪自杀,不是令终,更不予赐祭,亦是不允子嗣袭爵,因此四藩实际上就剩下了三藩。

耿仲明这个情况,很明显就是多尔衮的削藩行为,不过他并没有进行彻底削藩,在顺势削了耿仲明的藩以后,对于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定南王孔有德,多尔衮并没有什么打压行为。

看得出来多尔衮当时纠结的心情,既要用三藩平定南方,又想趁机削藩,可以说他既认为三藩是皇权的触角,又更是觉得四藩迟早会威胁到清朝的统治。

不过他的纠结并没有持续太久,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身体羸弱的多尔衮在围猎时坠马身亡,他的时代结束。

三、顺治帝亲政以后,如同父亲皇太极一般视三藩为外援

摄政王多尔衮死后,顺治帝开启他的10年亲政时代,很多人认为顺治帝只是坐享其成者,其实太小看顺治帝了,他亲政以后,多尔衮留下的是一个烂摊子,并且愈演愈烈。

顺治九年(1652年),南明永历政权大将李定国是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清朝一方的敬谨亲王尼堪被斩杀,定南王孔有德战败自杀身亡,并且只有一女孔四贞逃出,因此王爵被除,彻底改变了四藩格局。东南沿海的郑成功更是三次北伐,甚至一度兵围南京。

在这种情况下,顺治帝是视三藩为平定南方的主要力量,因此对三藩很是优待。在正式亲政的顺治八年(1651年)四月,便允许耿仲明的儿子耿继茂承袭王爵。对于实力最为强大的吴三桂,顺治帝又是赐金册金印,又是允许吴三桂入京觐见他,并且赐宴。

到了顺治十年(1653年),顺治帝更是联姻于吴三桂,将十四妹建宁公主下嫁于吴三桂之子吴应熊,与吴三桂成为一家人。

正是有着三藩冲锋陷阵,所以南明永历政权最终被平定,南方尽收清廷控制之中。

本来三藩差不多平定南方以后,趁着其还没有在南方站稳脚跟,就可以进行削藩了,不过当时已经是顺治帝在位末期。

顺治帝正将大部分精力放于内部集权之中,要独揽大权,要集中皇权,身为开明派的他,是重用汉臣,因此是与母亲孝庄太后和两黄旗大臣为首的守旧派斗得如火如荼,根本没有精力削藩,也不想削藩,在他心中,估计也是视三藩为外援,毕竟他是开明派,与守旧派的满洲统治集团已经开始对立起来,如果双方闹翻了,三藩肯定会支持开明的顺治帝,届时这就是一股强援。

正常情况下,顺治帝搞定了内部,皇权成功集中以后,三藩才是威胁,但很明显顺治帝也是没有这个时间,在亲政的第十年,顺治帝在24岁的年纪便英年早逝,三藩就那样幸运的苟起来发展了一段时间。

四、四大辅政大臣时期,皇权衰落,三藩更是得到发展时间

顺治英年早逝以后,意味着他的开明改变失败,他的集权失败,因此他被母亲孝庄太后为首的守旧派是疯狂报复,像遗诏成为了罪己诏,是“自己”将自己骂的狗血淋头。

同时身为守旧派的两黄旗大臣索尼、遏必隆、鳌拜也占了四大辅政大臣中的三席,余下的出自正白旗的苏克萨哈孤掌难鸣,并非他们的对手,而且也不会替顺治帝一个死人去出头,因此是随波逐流。

在四大辅政大臣代行皇权的时代,因为他们不是皇帝,没有皇帝的站位和视角,所以对于三藩的威胁严重低估,虽然对于三藩进行了一定限制,但整体来说,三藩的势力开始快速扩张,在南方开始根深蒂固起来,成为了地头蛇,已经严重威胁到清朝这个强龙。

五、康熙帝亲政成功以后,三藩已经尾大不掉

等到康熙帝智擒鳌拜,完成对朝廷势力的洗牌和整顿,初步集中皇权以后,对于三藩的威胁是感到如芒在背,站在至高无上的皇帝视角上,康熙帝发现三藩不只是给中央朝廷造成庞大的财政负担,更是破坏了中央朝廷的唯一权威性,破坏了皇权的完整性,是地方上的独立权威。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三藩存在,中央朝廷就具有唯一性,无论天下人心服与不服,都只能捏着鼻子认了,但是有三藩存在,不服你中央朝廷了,可以去投奔三藩,而三藩也差不多是来者不拒的接纳对中央朝廷有异心者,这是康熙帝所不能容忍的。

因此之后的历史发展,不是康熙帝采取稳妥方法熬死吴三桂,毕竟他没有开上帝视角,不知道吴三桂能活到多会,他只知道照这样下去,三藩对于地方控制越来越深,威胁会越来越大,中央朝廷的统治影响力也会越来越弱,自己的皇权也会从外部被打破,所以急匆匆的削藩,引发了差点掀翻清朝统治的三藩之乱,还好吴三桂并不高明,打着复明旗号结果自己当了皇帝,然后又操劳过度造反五年以后便死去,使得康熙帝获得最后的胜利。

可以说三藩这个“怪胎”能在清朝成长起来,并且势力越来越大,跟清朝的皇权是息息相关的,在皇权弱小时,或者被窃取时,又或者不完整的时候,三藩是幸运的没有被清算,反而成为被拉拢的势力,等到皇权强大到一定程度,皇权完整以后,三藩就不再是值得拉拢的势力,而是开始走向皇权的对立面,成为皇权通往更加集中的路上的绊脚石,成为了心腹之患,因此皇权自然不会允许三藩再发展下去,双方要分个你死我活。

最后码字不易,再次自荐一下我的新书《大清300年》,书中对于清太宗皇太极改八家分权为一家集权,实际上的开国皇帝多尔衮的集权,开明派顺治帝的新政,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以此打破百年大关的重要意义都有详细分析,是一本不错的历史通俗读物,在当当《历史普及读物榜》排名第1,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入手看一看。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文章,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下一篇:没有了
TOP